

马爱竹奶奶的故事
马爱竹是曲硐村一位95岁高龄的奶奶,在她小时候,家里是地主,也是马帮的“锅头”,靠马帮当“锅头”抽成得来的钱到处买地,于是靠收租家里的生活也算好过。渐渐的就有了很多房子、铺子可是都在土地改革的时候分了出去仅留下小半间房屋供全家人歇息。那个年代她们用的都为铜钱,把铜钱600个一串的穿好存放起来,收来的银票都将100张扎起来用银布绑好。收回来的地租就放到家里的床底下柜子里最富裕的时候可以塞满整个柜子。
在民国时期,马爱竹奶奶穿起了蓝色、灰色的旗袍,在一年一度运动会上,她们都还穿着旗袍跑过步。这时孩子们都会踊跃参加希望给家里赢得些食物。后来在马爱竹奶奶16岁的时候父母包办了婚姻,她嫁给了马帮商队中的商人,因日子还算好过,她一共生育了13个孩子可是好景不长,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的时候,中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沦于日寇铁蹄之下,那时的中国内无钱粮军火,外无国际援助,可谓是命悬一线。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条被称之为“大动脉”的滇缅公路支撑着中国的抗战。在这期间,日本侵略军为了切断这条公路,一是实施协议封锁,二是出动飞机狂轰乱炸,特别袭击滇缅公路上的枢纽——澜沧江上的“功果桥”。三是有组织的封堵阶段。
奶奶是这样描述的:“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坐在家里都能看到飞机扔炸弹,枪炮到处飞。在日本人炸功果桥店时候,她们一家人正死命的往山林里奔跑,准备躲起来。可是炸弹投下的瞬间自己还是有很强烈的感受。”
到了1958年,马爱竹奶奶和家人已经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黄肌瘦、鼻歪眼肿了。一起逃到了永平的“马街河”日本人的飞机又来了。她和百姓们大都躲在了泥里地里。 在那个战乱的时候口粮很少,连面汤都没有大家紧靠那少之又少的大锅伙食勉强维持生命。她们把大锅伙食都让给孩子吃。
一开始回民们还能捡到些大圆豆、山药、做些米糠或是豆糠来应付两口。可是到了后来为了一线生机她们迫不得已去山里割“山草”、树皮来烧了吃。在她声音有些梗咽的时候她说起了她那10位在饥荒中离世的孩子。当时死去的百姓特别多,村里200多户人家都贴上了白对联,按照回族的丧葬习俗,她们一家人讲亲人都埋在了“老马山”的大坟园以及小坟园,因为回民们信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说法,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讲逝者埋葬。
抗日战争之后,曲硐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回族女孩也不再只能穿灰蓝色的衣服,已婚的女性还遮起了盖头,目的是不让其余男士看到女孩头发以下部分。做礼拜也不可露出脚。多以墨绿色衣服为主。
由于经历了生死之后,人们都渴望望可以平平安安于是在房门上都会写上一句“瑟铝阿母”的经文。